今天天气: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黔南建设 » 深化医疗改革

龙里:积极构建城乡一体数字医疗服务新格局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近年来,龙里县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数字医疗服务体系、运行体系、保障体系,打通省、州、县、镇、村五级医疗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医疗机构上下联动不协同等症结,全面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有效破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等难题。截至目前,数字医疗服务已覆盖全县乡镇、村(社区),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



建管一体,推动城乡数字医疗服务全域覆盖。


    一是实行医共体总院统管。组建龙里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医共体总院院长负责制。总院主要负责县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总体规划、运营管理、资源调配、财务预决算收入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事项,对行政、人员、财务、服务、药械、信息互通共享、绩效分配考核的统一管理。持续加强县域3家医院呼吸及危重症学科、针灸科等10余个临床科室远程诊疗能力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优势诊疗专科。


    二是全方位建强基层医疗阵地。按照构建“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级卫生服务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标,在东西部协作地区出资帮扶下,县财政配套一定资金,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进行提质改造。在镇卫生院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和临床检验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填补基层各分院短板和空白,积极培育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服务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根据《贵州省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指南》标准和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求,对全县81个行政村分批次新建或改造标准化、信息化村卫生室。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近4亿元实施基层医疗阵地实施改扩建,完成15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射线影像仪等各类数字医疗设备配备,建成41个省级标准村卫生室。



    三是推行全域医疗机构数据互认。积极探索医疗数字化建设,先后引入腾讯医疗、先健科技、平安医疗AI技术、深圳中迈远程病房等数字医疗技术企业在本地开展数字医疗试验场,研发出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等软硬件融为一体的移动式数字医疗协作平台,为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开展分级诊疗提供可信可控的端对端、点对点医疗数据连接,全面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数据信息互信互认。截至目前,全县已投入87台(套)数字医疗协作平台,覆盖省、州8家联盟医院及县内各级医疗机构。



诊疗一体,实现城乡数字医疗服务上下协同。


    一是线上问诊让基层患者获得上级专家诊断。建立五级医疗机构逐级赋能协作机制,基层医生遇到难治病、罕见病时,适时通过AI系统辅助问诊,再通过数字化医疗协作系统“一键拨通”县级医院对口科室,第一时间获得专家为患者进行病情研判和精准诊疗,快速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操作能力。同时,通过上级专科专家线上专业指导,可以不断提升基层医生看病诊疗的自信心和群众对基层医生的认可度,能大幅提升基层首诊率。截至目前,全县基层门诊量达268462人次,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00325人次,增幅59%。


    二是远程示教让基层医生能力得到提升。县医共体总院每周二通过医疗协作平台固定参加省级医院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案例解析等线上例会,获得省级医院心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肾内科、骨科等18个重点临床科室的教学资源。同时,县医共体总院专科专家每周通过医疗协作平台为镇、村医务人员开展线上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医生综合业务能力。截至目前,省级三甲医院为县级医院开展线上临床带教、手术示教、业务培训482余次,县医共体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示教、实践培训690余次。



    三是分级诊疗让医患负荷合理分担。建立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机制和基层预处理机制,制定分级转诊指导目录,逐步实现不同病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有序。县级全科医师在接诊患者时,依托远程协作系统,根据上级医师指导意见,对县级医疗条件和技术无法解决的急、危、重症类患者实行向上转诊;对县级医疗条件和技术可以诊治的,由临床专科医师远程指导,就地开展即行救治;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经专科医生评估后,转至镇、村两级医疗机构,依据县级以上医院远程技术指导,为其提供精准后续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有效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互补,促进全科医师与专科师生的密切协作,既能减轻城区医院负荷,又能为基层群众提供连续、优质、便捷、实惠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全县通过绿色通道上转至省、州医院危重症患者64例,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后续治疗患者54例。



酬劳一体,夯实城乡数字医疗服务技术支撑。


    一是编内编外人才同工同酬。研究制定医疗卫生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分别按六个层次给予住房、生活、科研等补贴形式招引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业余兼职、课题共研等方式,引进三甲医院的专科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顾问或科室名誉主任。对具有医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或经评审认定的名老中医师等退休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一事一聘、一岗一聘”的原则,将其返聘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积极探索“备案制”管理办法引进人才,确保“备案制”管理人员享受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截至目前,已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调入、引进、安置公立性医疗机构人才82人,返聘副高以上医护人才2人,招聘“备案制”人员91人。


    二是优绩优酬按劳分配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动态调整与合理预期相结合、整体把控与一事一议相结合的原则,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有效激发县、镇、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为确保各级医疗机构数字医疗协作平台常态化高效运用,配套出台远程协同医疗绩效考评方案,明确镇、村医生每开展一次远程协作补助9.5元,县级相关科室每次补助15.5元。截至目前,县级医务人员、镇级医务人员、村医月均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8%、11.1%、6.5%。


    三是定额补助借力县外优质资源。依托工信部、国家卫健委5G+互联网应用试点——贵州省人民医院5G+远程诊断项目试点县建设契机,由县医共体总院与省人民医院、贵阳中医院、湘雅医院、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及黔南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等8家三甲医院签订专科联盟协议,与对应临床科室开通数字远程协作,每月给予协作科室3500元补助。将省、州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至县级公立医院临床科室和镇、村卫生室,有效凝聚省、州、县、镇、村五级医疗资源合力,逐步形成协同联动、一体推进医疗服务格局。截至目前,以县级3家医院18个临床科室为业务中枢,向上依托省、州8家三甲医院临床专科为医疗技术资源,向下连通15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个行政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全面构建城乡一体上下联动数字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信息